第453章 暗鹰秘辛-《绝品盗帅》
第(2/3)页
“当时太祖南渡,所属将领绝大多数都是出身北方。这也是有原因的。前朝大宋,一直处于与北方异族,如辽、金及西夏的对峙中,故长江以北诸路,民皆善战,也因此而名将辈出。而长江以南,未罹战火,生活安逸,故民富而好文。特别是金人南侵,长江以北诸路,均战火频仍,也造就了许多名将。”
黄元度将身子往后靠了靠,接着道,“大齐立国之初,太祖麾下虽然兵多将广,却军资匮乏。故太祖渡江后,召集江南诸大家商议,筹集军资。江南之人自然知道,若金人打到长江,江南亦会生灵涂炭,故与太祖一拍即合,筹集大量军资,支持太祖,同时募集了许多百姓充军。正因如此,我大齐才能顶住大金、西夏的联合侵犯。即便是这样,黄河以北及关中之地,还是被异族占去。”
黄元度叹了一口气,仿佛对此不胜叹婉。“太祖之所以建都江宁,也与当时情势有关。按太祖本意,本欲在前朝都城东京汴梁建都,然东京紧依黄河,又数度被金人劫掠,以至元气大伤。不得以,太祖圈定了六朝故都江宁。江宁诸大家,亦愿把都城建在长江以南,并支持太祖重建江宁。出于战防考虑,太祖把江宁南迁十数里,将雨花台、将军山等山脉作为外围依托。这样的话,即便是金人饮马长江,也无法轻易攻占新都城。”
“由于战火,当初江北有一部分大家族,也迁至江南,这使得江南人才更胜。太祖也是由于得了江南诸大家支持,所以任用了大量南人为官吏。大齐疆域稳定后,基本上形成了北人掌军,南人掌政的局面。除了建都江宁一事之外,连本朝的政体,也是因这种情势设定的。既借鉴了前朝大宋,又取法隋唐,以太尉府掌军,以宰相掌政,另设监察御史风闻朝奏。大体如此。”
“除了太祖一朝,宰辅为北人外,太宗以降,宰辅皆为南人。我们黄家也是如此。而军方,韩忠等一批北人老将,牢牢控制军权。北人掌军,便不怕南人失去控制。南人掌政,经营这个国家。这是当时情势造成的。如今,虽然没有明确的南人、北人之分,长江以北也渐渐恢复了元气,但大体情势不会错的。”
“大齐之初的几十年,由于太祖和太宗都是久经沙场,靠双拳打出天下来,所以威权极重,南人北人都配合良好,大齐也蒸蒸日上。然而,太祖和太宗均曾在征战中负过伤,以至在位时间都不算太长。太祖在位十八年,太宗在位二十一年,这三十多年的时间,没有弥合南北差别。实际上,到太宗后期,军政矛盾就显现出来。”
“军队势力庞大,除了边关军外,各路各州都有人数众多的守备营。若是战祸不断,维持庞大的军队倒有情可缘,然大齐稳定后,根本不用供养这么多军士,以大齐的国力,也供养不起这么多军士。每年赋税近乎一半都到了军方那里,所以,朝野均呼吁裁军,这自然导致军方的强烈反对。太宗十九年的那次政潮,便是由此而起。最后,太宗虽然压下了这次朝争,却仍然对此束手无策。”
黄元度抬起头来,目光望着跳动的烛火,仿佛这一团火光就有当年的画面。
黄嵩也是熟知历史之辈。他知道,当年的政潮时,自己的父亲是科探花郎,刚刚入值翰林院。父亲带头上书,以激烈言辞,针砭时弊,并由此名声大噪。然而,最后的结果是父亲遭贬,被弄到了广南东路西路一个穷县当主簿。若非娶了黄岳的母亲,得了包家的支持,父亲也难以两年后重返江宁。自己的母亲入门,便是父亲重返江宁,出任江宁府少尹时的事。
“其实南人也好,北人也罢,都是大齐人,不应该有什么差别。高宗即位后也意识到这一点,试图消除这种弊端。他一方面有意提拔北人官吏,另一方面也试图消减军方势力。奈何高宗威望,根本不能与太祖太宗相提并论,面对韩忠等与先帝一齐打天下的重臣,高宗根本无法轻易下手。否则的话,一着不慎,便易引起强烈的军方动荡,乃至祸乱。我大齐外有强敌,军方一乱,那便是动了根基,高宗也不得不谨慎从事。”
黄嵩不解地插话道,“前朝大宋太祖有‘杯酒释兵权’,为何本朝太祖和太宗没有效仿呢?”
黄元度摇摇头道,“你没有读透历史,赵匡胤固然得了兵权,却也使得大宋积弱百余年。大宋疆域更胜大齐,国力也极富,但有宋一朝,在与西夏和辽国的战争中,难有一胜。不得不靠向异族交纳巨额岁币,维持疆域安定。追根溯源,便是这杯酒释兵权遗留下来的祸端。本朝太祖、太宗,何其雄才大略,怎会没想到这一点。再说,当时虽然与大金西夏乃至蜀国划定了疆域,但不时就有异族叩关的风声传出,怎敢轻易消减军士,夺去重将兵权?那不是自断臂膀吗?”
第(2/3)页